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主题教育

红色传家福

红色传家福

学习百年党史 传承红色家风 “红色传家福”家风主题优秀作品展示(一)

来源: 时间:2021.09.28

2021年,大地民基党委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将家风传承与精神文明单位建设相融,鼓励广大党员职工通过对老一辈领袖、革命前辈的家风家训学习,进而感悟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崇高品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育优良家风家教,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家风观。“红色传家福”家风主题作品征集活动自9月份开展以来,广大职工纷纷响应,结合自身实际创作了很多优秀文稿。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在大地民基公众号平台,将优秀家风发扬光大。同时也希望展示作品的作者能够再接再厉,继续学习和传承红色家风,弘扬革命传统,积极投身于公司高质量发展建设中。

珍惜粮食 不负“粮”心

(董事会办公室   苏钰)

阅读了《山西革命烈士家书》,我体会到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无数革命烈士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一封封家书中,承载着革命烈士们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和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风,这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所以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在我看来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我脑海中不禁涌现出我姥爷教育我要珍惜粮食的画面。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姥爷教我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很生动得表现了餐桌上的每一粒粮食是如何经过农民的辛勤劳作来换得的。我深刻地记得小时候在家吃饭的时候,碗里是不能留下一粒米的,当碗里留下米粒的时候,姥爷就会敲敲我的碗,并要求把饭吃干净。现在我也有了孩子,他长大后,我也要像我姥爷那样教育他,要珍惜粮食。

小时候,我只是知道要珍惜粮食,吃干净碗里的米。长大后,我才知道为什么要珍惜粮食。我国人口超过13亿,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千万亩的速度在消失。我国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75亩的警戒线。而我国由于设备和管理落后,粮食在收获、储存、调运、加工、销售和消费中的总损失高达18.2%,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产后粮食约有850亿公斤被白白浪费掉。稍微关心时政的人都知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且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在每年为此花费巨额外汇的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从党中央到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触目惊心的浪费粮食现象,更令人担忧。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有必要从一粒米上节约吗?表面上看,掉几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珍惜这种创造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粮食是劳动者付出辛勤劳动、大自然消耗大量资源产生的财富,浪费它就是白白丢弃劳动成果、无端牺牲生态环境,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浪费一粒米,明天扔掉一个馒头,实际上丢弃的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弃的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片真挚情感,丢弃的是做人的一种品格和精神。我国现在还不富裕,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有将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个公民都曾实现了的梦想。世界性缺粮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得到根本转变,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杜绝粮食浪费。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但2020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粮食的安全问题,全球疫情爆发后,百年不遇的“特大疫情”叠加蝗灾和洪涝灾害,导致了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正向习总书记在2020年5月两会期间说的那样“心中有粮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尤其是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在中美战略博弈中,美国一定会针对中国的软肋生事,中国最大的软肋,一是能源,一是粮食。面对餐饮浪费现象,党员干部需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率先垂范地坚持厉行节约,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引领文明消费、节约用餐的良好风尚,倡导积极向上、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批示精神。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任何一粒粮食,都是通过辛苦劳动得来的。我们要尊重劳动、反对浪费,珍惜每一粒粮食,拒绝餐饮浪费行为,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